正规配资开户平台_配资开户流程_配资炒股开户
正规配资开户平台_配资开户流程_配资炒股开户
你的位置:正规配资开户平台_配资开户流程_配资炒股开户 > 配资开户流程 > 股票配资管理软件 蜀道难行走,为何唐朝皇帝避难还是选择蜀地,这其中有什么原因?

股票配资管理软件 蜀道难行走,为何唐朝皇帝避难还是选择蜀地,这其中有什么原因?

发布日期:2025-02-10 22:16    点击次数:175

股票配资管理软件 蜀道难行走,为何唐朝皇帝避难还是选择蜀地,这其中有什么原因?

引言:股票配资管理软件

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封建社会,唐朝是少有的兼具政治稳定、经济发达、风气开放、文化繁荣的历史时期,不论从哪个角度看,唐朝都堪称是我国古代史上综合实力最强盛的王朝。但是,自安史之乱过后,大唐盛世一病不起,迅速沉沦下去,期间甚至出现过四次当朝天子抛弃京城避乱出逃的现象。

在这四位出逃的皇帝当中,除了唐代宗直奔河南陕县之外,其余三位唐玄宗、唐德宗和唐僖宗,都不约而同地选择逃往蜀地,也就是今天的四川省境内。那么,三朝皇帝奔蜀避难的原因是什么?这其中,是否存在什么冥冥之中的巧合呢?

一、动因:“天赐之险”“天府之国”

作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,安史之乱激发了潜藏在社会浮华表面之下尖锐的社会矛盾,为后来黄巢起义的爆发埋下了伏笔,也为大唐盛世的最终覆灭敲响了丧钟。骤然爆发的安史之乱,使唐玄宗成为唐朝第一个丢掉都城出逃的皇帝。至于另外两位“逃跑皇帝”——唐德宗和唐僖宗,则分别是因为“泾原兵变”和“黄巢起义”,这里只做概述。

展开剩余89%

天宝年间,唐玄宗耽于享乐,终日不理朝政,只知道躲在华清宫的红罗帐里,与宠妃杨玉环行鱼水之乐。《长恨歌》中的“芙蓉帐暖度春宵,从此君王不早朝”,描述的就是这一时期昏庸怠政、沉溺酒色的唐玄宗,大权逐渐旁落到奸相李林甫、杨国忠等人手中。

久居北方边关的三镇节度使安禄山非常善于阿谀奉迎,进宫面圣饮宴时,经常扭动着三四百斤的大肚皮在唐玄宗和杨贵妃面前跳舞,逗得贵妃直乐,因此深受玄宗宠信。安禄山的得势令杨国忠非常忌恨,两人因此交恶。公元755年底,暗怀异志的安禄山遂以“奉密诏,清君侧”之名,发动手下15万塞外兵马,悍然叛唐南下。

此时的唐朝人早已习惯国泰民安、歌舞升平的太平时光,几代人都没有见过战争了,对安禄山的突然南下毫无准备。对于守将传来的军报,就连唐玄宗自己都不相信,以为是朝中有人诬陷安禄山编造的谎言,所以迟迟没有下诏退敌。正因如此,蓄谋已久的安禄山才会一路畅通无阻,屡屡攻城拔寨,仅仅一周时间就控制了整个河北。

等到唐玄宗后知后觉的时候,一切都已经晚了,安禄山几乎没有遇到什么阻力,仅仅用了半年光景,大军就已经攻破京都长安外的最后一道屏障——潼关。当天点卯时分,照常上朝的官员只剩下一两个人。犹豫不决的唐玄宗不复当年雄略,惊慌失措地收拾金银细软,携一家老小出逃延秋门。

行至马嵬坡,随军中突然发生兵变,始作俑者杨国忠被杀,杨贵妃也被高力士缢死,太子李亨在灵州自行即位,只剩官道上孤苦伶仃的李隆基,仓皇向西边奔逃。这位曾经享尽人间极乐的皇帝威风煞尽,一路上马不停蹄狼狈不堪,生怕自己一停下来,就会被身后的乱兵追上。一直奔逃到锦官城成都,唐玄宗才终于停下脚步。而后,唐玄宗在蜀地久居了两年,才再次以太上皇的身份返回长安。至于唐玄宗为什么要将避难的地点选择在蜀地,这个问题离不开两个方面的因素。

首先,蜀地古称“天赐之险”,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,境内险关要塞重重叠叠,是一个天然的防御阵地,可以保证唐玄宗的人身安全。从地图上看,安禄山的15大军基本上都是从东面逼近长安城,所以唐玄宗向西出逃是理所当然的事情。

蜀地地势险要,四面皆是崇山峻岭,既有剑门栈道之险,又有瞿塘三峡之隘。“蜀道难,难于上青天”就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名句,生动描写了蜀地天然的地理优势。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,四塞险固、易守难攻,不易受到中原战乱的入侵和破坏,足以供玄宗躲避安禄山的铁蹄,略享偏安之福。

其次,四川一带土地富饶、经济发达,享有“天府之国”的美誉。三国时期,诸葛亮曾经长期治蜀,他在当地大力兴修水利、倡导百姓种茶养蚕,颁布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。经过他的治理,蜀地的丝绸和茶叶冠绝中原,成为著名的锦官城,在国内的经济地位也一跃而起。每当中原打仗的时候,大批流民会选择逃到蜀地,人口的增加也从客观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。

由于蜀地长期远离战火,社会稳定、经济繁荣,所以在动乱之际,自然成为了唐朝皇帝避难的首选。“逃跑皇帝”们进驻蜀地后,可以将这里当做自己的后方根基,重整旗鼓、养精蓄锐,待时机成熟时再重归中原、重整河山,这就是玄宗、德宗、僖宗三代君主先后逃到蜀地最关键的理由。

二、路线:太平盛世修建的驿路栈道,成了兵荒马乱下的救命符

得益于盛唐时期的国力强大、经济繁荣,唐朝的交通条件相较前朝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大大小小的官道、驿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沿途驿站、邮站发展得相当成熟,每天车水马龙、络绎不绝,其繁荣程度即便是明清时期也不能及。想致富,先修路,便捷的交通成为唐朝经济腾飞的催化剂,也极富戏剧性地为三位皇帝的出逃提供了方便。如果没有提前修好的平坦大道,玄宗不可能如此轻省快速地抵达蜀地,甚至可能在半道上就被盗寇乱兵劫杀。那么,唐朝皇帝从长安一路逃到蜀地,具体走的是哪条路线呢?

(一)唐玄宗:安史之乱

唐玄宗经由故道(古栈道名)奔蜀。马嵬坡兵变之后,唐玄宗与太子李亨分道扬镳,随后在陈玄礼率领的禁军护卫下,经过陕西宝鸡一带的扶风县、岐山县,又向西南方向进入陈仓、散关,来到河池郡,也就是今天的凤州镇,当地节度使崔圆闻讯前来救驾。至此,唐玄宗出宫已经11天,走了两百多公里,平均每天行进二十里,这对于长期纵情酒色的一代天子来说,无疑是相当痛苦的。

崔圆向唐玄宗详细汇报了蜀地土壤的丰饶和甲兵的强盛,玄宗听后龙颜大悦。在河池郡休整半月之后,玄宗一行再次上路,经西县向西进入金牛道。这时从背后传来军情,报称安禄山攻占长安城后日夜纵酒,没有向西进军赶尽杀绝的打算。玄宗长舒一口气,终于不必再过日夜悬心的日子了,起码目下已经没有了生命之险。

此后,一行人放慢脚步,一路途径今天四川省内的广元、剑阁、绵阳等地,终于在七月十五日抵达成都。此时距离出逃长安,已经过去整整一个月的时间。从长安到成都,就算是直线距离也有七百公里,不要说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七拐八绕,期间的艰苦心酸可想而知。进入成都城后,玄宗清点了所剩的随行兵马,只剩下区区一千三百多人了。一年多以后,郭子仪打败安禄山,成功收复两京,肃宗这才遣使入蜀迎驾,玄宗经由原路重返长安。

(二)唐德宗:泾原兵变

德宗、僖宗则主要经傥骆道(古栈道名)前往蜀地。建中四年十月,长安城近郊发生哗变,是谓“泾原兵变”。唐德宗李适领着一众嫔妃、子嗣出逃奉天,当晚就逃到了咸阳。但由于仓皇出逃,没有带够食物,吃惯了山珍海味的皇亲国戚们,此刻只能挖路边的野菜充饥。如此艰苦的环境,德宗从未亲历,当道路上的百姓看到他们蓬头垢面的样子时,还以为是流民乞丐,将随身携带的瓜果施舍给他们。德宗见了感动不已,脱口而出要授予其高官厚禄报答,结果那人以为碰到了疯子,赶紧走开了。

随后,德宗一行人途径梁州(今陕西汉中)境内的骆谷、清凉川等地,直奔蜀地而去。一直走了小半年的时间,已经走到距离蜀地一步之遥的汉中时,中原传来捷报,大将李晟成功收复长安,德宗等人这才改走褒斜道返回长安城。

(三)唐僖宗:黄巢起义

广明元年冬,黄巢义军攻入潼关直逼京师,唐僖宗在五百名“神策兵”的簇拥下出逃,一马当先昼夜不停,搞得后面的大臣撵都撵不上。经由崎岖艰险的傥骆栈道,僖宗一行先后途径今天陕西省境内的壻水、兴元,再经金牛道过蜀地绵州,历时一个月到达成都。

在川期间,僖宗利用川中富庶的经济条件招兵买马,筹备对黄巢义军发起反扑。与此同时,义武、河中两镇节度使在中原积极镇压起义,河东太原李克用也率兵相援。长安城内的黄巢义军四面楚歌,陷入重重包围,内部也开始出现分化,最终难逃败亡的厄运。随着义军首领黄巢自杀于山东虎狼谷,轰轰烈烈的黄巢起义落下帷幕,僖宗才终于重掌河山。

三、对蜀地的影响:刺激经济发展、推动文化繁荣、促进民族融合

遥想汉高祖刘邦,当年就是从川地进入中原,居高临下鲸吞山河,开创大汉江山。谁能想到,时隔数百年,后辈的统治者遭逢变乱之时,在生死存亡最危急的关头,又不约而同地逃回了这里。这片雄关天险的丰饶之地,就像上天专门为君王预备的避风港,无论何时,都欢迎离家打拼的孩子回到家乡。

唐朝三位“逃跑皇帝”数次奔蜀,不仅为中央集权的破坏提供了及时的缓冲,为天子重返朝政保存了实力,也对后世中国的经济、文化和民族关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
回顾唐朝皇帝弃都奔蜀的过程,不难发现有一个惊人的共同点,那就是在奔逃的过程当中,几乎都没有遭遇穷追猛打,叛乱者无不沉醉于五光十色的长安城内,而面对山高路遥的川中之地,都放弃了占领的打算。这样一来,狼狈逃命的皇帝们就有了一个喘息之机,有了充足的时间重新调兵遣将,再回过头去平定变乱。

唐朝最重要的两大财源之地,分别是蜀地和江淮。虽然叛乱者占据了皇宫京师,但他们鼠目寸光、见识短浅,被眼前小小的甜头缠住了脚步,没有及时制控这两块“聚宝盆”。反观三位“逃跑皇帝”,虽然被逼得远离京都偏安西部,但身为当朝统治者,对于蜀地和江淮的重要性心如明镜。因此,一旦他们在成都缓过劲来,就会第一时间重启财政大权,将蜀地的财富和江淮的赋税收归中央。只要钱粮在手,何愁没有兵马?就算失去倾国之兵,他们也有能力卷土重来,这就是广袤的天府之国为他们提供的底气,也是“百足大虫虽死而未僵”的根本原因。

随着皇帝奔蜀,大量中原人口移民入蜀,促进了东西两地之间的民族交融,为相对偏远的川中之地带来了长安文化的精华。经过安史之乱、黄巢起义,原本富庶的中原大地变得焦土一片、民不聊生,唯独蜀地远离战地、物产繁盛,反倒逐渐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枢纽。见此情景,长安的商人、文人、画家、音乐家等上流精英也纷纷迁入蜀中,进一步推动了蜀地商品经济和文化艺术的繁荣。

结语:

唐末政局动荡,三位“逃跑皇帝”在生死攸关之际,不约而同地选择逃往蜀地。安宁、富饶的天府之国为沦难天子提供了暂时的避难所,成为统治者得以重返帝位的重要条件。与此同时,唐朝皇帝奔蜀,也从客观上打破了蜀地长期闭塞落后的状态,使辉煌灿烂的长安文化开始向成都转移。

参考资料:

1、《唐朝皇帝奔蜀再析》

2、《唐代蜀道的地位和作用》股票配资管理软件

发布于:天津市